《快樂和尚家僧、【雲夢澤】》
虛無飄渺盡頭到,別有洞天非常道。
窮途誤撞雲夢澤,仙蹤妖跡閑於島。
注釋:
【雲夢澤】
於湖北省【安陸】縣,古代九州之一【荊州】,周代為鄖子國,三國時代孫權命堂弟孫奐為江夏大守,也就是安陸城。
唐天寶初年改州為郡,安州為安陸郡,包括安陸、雲夢,應城等地。
《【子虛賦】、漢代作者:【司馬相如】》
【子虛】曰:名曰【云夢】。雲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茀鬱,隆崇嵂崒;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幹青雲;罷池陂陀,下屬江河。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衆色炫耀,照爛龍鱗。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瑉琨吾,瑊玏玄厲,碝石碔玞。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芎藭昌蒲,茳蘺麋蕪,諸柘巴苴。其南則有平原廣澤,登降陁靡,案衍壇曼。緣以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卑溼則生藏莨蒹葭,東薔雕胡,蓮藕觚盧、菴閭軒於,衆物居之,不可勝圖。其西則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發芙蓉菱華,內隱鉅石白沙。其中則有神龜蛟鼉,瑇瑁鱉黿。其北則有陰林:其樹楩柟豫章,桂椒木蘭,櫱離朱楊,樝梨梬慄,橘柚芬芳;其上則有鵷雛孔鸞,騰遠射干;其下則有白虎玄豹,蟃蜒貙犴。
注釋:
【子虛】說:名叫【雲夢】。雲夢方圓九百里,其中有山。山勢盤旋,迂迴曲折,高聳險要,山峯峭拔,參差不齊;日月或被完全遮蔽,或者遮掩一半;羣山錯落,重疊無序,直上青雲;山坡傾斜連綿,下連江河。那土壤裏有硃砂、石青、赤土、白堊、雌黃、石灰、錫礦、碧玉、黃金、白銀、種種色彩,光輝奪目,像龍鱗般地燦爛照耀。那裏的石料有赤色的玉石、玫瑰寶石、琳、珉、琨珸、瑊玏、磨刀的黑石、半白半赤的石頭、紅地白文的石頭。東面有蕙草的花圃,其中生長着杜衡、蘭草、白芷、杜若、射干、芎藭、菖蒲、茳蘺、蘼蕪、甘蔗、芭蕉。南面有平原大澤,地勢高低不平,傾斜綿延,低窪的土地,廣闊平坦,沿着大江延伸,直到巫山爲界。那高峻乾燥的地方,生長着馬藍、形似燕麥的草、還有苞草、荔草、艾蒿、莎草及青薠。那低溼之地,生長着狗尾巴草、蘆葦、東薔、菰米、蓮花、荷藕、葫蘆、菴閭、蕕草,衆多麥木,生長在這裏,數不勝數。西面則有奔涌的泉水、清澈的水池、水波激盪,後浪衝擊前浪,滾滾向前;水面上開放着荷花與菱花,水面下隱伏着巨石和白沙。水中有神龜、蛟蛇、豬婆龍、玳瑁、鱉和黿。北面則有山北的森林和巨大的樹木:黃楩樹、楠木、樟木、桂樹、花椒樹、木蘭、黃櫱樹、山梨樹、赤莖柳、山楂樹、黑棗樹、桔樹、柚子樹、芳香遠溢。那些樹上有赤猿、獼猴、鵷鶵、孔雀、鸞鳥、善跳的猴子和射干。樹下則有白虎、黑豹、蟃蜒、貙、豻、雌犀牛、大象、野犀牛、窮奇、獌狿。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譯文】桃花隨著流水深深地遠去,這碧山之中別有一種境界,不是凡俗的人間所能比擬的。
【出典】 李白 【山中問答】一作【山中答俗人】
注:
《【山中問答】 唐、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注釋:
余:我。
棲: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陸縣內,山下桃花巖是李白讀書處。
閑: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遠的樣子。
別:另外。
非人間:不是人間,這裏指詩人的隱居生活。
譯文其一:
有人問我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卻閑適自樂。山上的桃花隨著流水悠悠地向遠方流去,這裏就像別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樣,不是凡塵世界所能比擬的。
譯文其二:
問我為何隱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內心一片安閑。桃花片片隨著流水遠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煩惱的人間所能比及。
譯文其三:
有人問我為什么獨自居住在這偏僻幽靜的山林中,我只是笑了笑,沒有回答。因為我喜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的世外桃源,你看那片片桃花瓣隨著潺潺的流水漂向遠方,我真疑似來到了人間仙境。
譯文其四:
你問我為何隱居在青翠的碧山之中,我笑而不答,心中卻是清閑萬分,悠然有所領悟。桃花隨著水流飄然遠去,便知道這兒不是一般擾攘的人間可比。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
詩的第一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余〞,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蒼綠。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讀者思索的興味。〝心自閑〞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于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詩的第二聯〝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贊嘆。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山花如繡頰〞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愛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碧山〞之中這種沒有名利,又不冷落荒涼的環境,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間〞所能比。而〝人間〞究竟怎樣,詩人沒有明說。只要讀者了解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許許多多的傷和恨。所以,這首詩并不完全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閑適心情。詩中用一〝閑〞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有一種〝寓莊于諧〞的味道,不過這并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接輕靈,活潑流利。用筆有虛有實,實處的描寫很形象,虛處的用筆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說:〝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這段話對于讀者理解這首詩是很有啟發的。詩押平聲韻,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更有助于傳達出詩的情韻。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表現了詩人淡薄名利、超脫世俗的閑適恬淡心境與鐘情自然的情趣。
〝問余何意棲碧山〞。〝問余〞,即有人問我。〝余〞,此處是詩人自指,相當與現代漢語中的〝我〞。〝何意〞,也有的版本寫作〝何事〞,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因為什么或者是為什么。〝碧山〞,不僅僅是山的名字,也指山色的青翠蒼綠,指環境的幽靜深遠。作品開篇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直接觸及詩題,突出題旨,起到了很好的喚起讀者注意作用。
〝笑而不答心自閑〞。前句以問句的形式突兀領起,而此處又并未作答,而是繞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續上了一句〝笑而不答心自閑〞,委實接得蹊蹺,令人感到迷離。〝笑而不答〞,形象地再現了詩人當時憨態可掬的情態;〝心自閑〞,既寫出了詩人隱居山水之中的心境,也寫出了詩人對〝何意棲碧山〞的司空見慣與不以為奇的常態心理。正如前面欣賞家趙其鈞說的那樣:〝對于詩人來說,正如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本句妙在不答,這‘笑而不答’不僅使作品‘增添了變幻曲折,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更為讀者設置了諸多疑惑與想象的空間,加大了詩意的內涵。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兩句既是寫碧山景致之美,也是對開篇〝問余何意棲碧山〞的巧妙作答,詩人此時的心境可見一斑。據說詩人李白當年隱居碧山時常坐在溪邊的一處平坦的大山石上讀書,面對的正是穿行于山間林蔭之中淙淙作響的小溪。春日,陶林與青山相伴,落英與流水同歸。繽紛的桃花隨著清澈的溪水悠然飄向遠方,已然晉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這兩句詩體現了幽靜的環境與詩人的心境的物我合一。這一令詩人物我兩忘的幽靜之所絕非〝人間〞任何美景所能比擬的。從這兩句詩中我們清晰可見的是詩人酷愛自由、天真、開朗、樂觀的性格和鐘情山水、淡薄名利的人生觀。
這首詩融敘述、描繪、議論、抒情于一爐,統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于一篇,結構轉接靈活,描寫虛實并舉,詞句自然質樸,語勢舒緩悠然,意蘊深厚,心境淡然,小篇幅,大容量。
關于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和背景頗有爭議,主要版本有三:
其一是開元十五年(公元727),李白來到安陸不久,即為故相許圉師家見招,而妻以孫女。于是他就棲居碧山讀書制作。這時,在他的親友中,對他這樣年輕隱居,不求仕進,有不以為然,而有所議論,于是在開元十七年春,他就寫下這首詩來,用答問形式,抒發自己當時情感。
其二是公元754年,54歲的李白來到了黃山,在黃山及周邊地區的青山綠水間徜徉徘徊,顧盼流連。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詩人應越國公汪華的後代本地豪人汪倫的邀請,來到桃花潭和查濟。(查濟村始于公元676年,周文王後裔查文熙公退休後由山東濟陽縣查地移居查濟,後取名查濟村。)查文熙後人查關嶼前去拜見,李白欣然寫下一首《山中問答》,當地人刻在青龍山石門,現在依稀可見此詩遺痕。
其三是在現在的蕪湖小格裏自然風景區,即位于南陵縣南部,距縣城35公里。緊依318國道,交通方便,總面積近10平方公里的一個景區。林木蔥郁,植被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奇花異草遍布,為地球同一緯度僅存的原始次生林。這裏峰巒起伏,與古碧山相望,泛指黃山東西兩邊兩處名為〝碧山〞的地方:黟縣的碧山鄉和太平羅村之側的山巒。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慕居于此,留有《山中問答》名詩一首,山水勝景受到詩人贊美。............以上不難看出,依據無非是李白詩〝碧山〞與李白當時的活動地。安陸有碧山,黃山也有碧山,古今重地名爭不出什么名堂。李白舉薦前,他〝酒隱安陸〞,曾自言〝隱不絕俗〞。李白舉薦後,供奉翰林,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正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包括黃山漫游,〝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從活動時間來說兩者都說的過去。因此,在沒有更有力的實證考據前,爭不出所以然來。另外,翻開唐詩,我們不難發現,〝碧山〞這個詞,李白的使用頻率極高。〝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這裏是指江西廬山。〝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這裏是指四川峨眉山。〝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這裏是指陜西終南山。〝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這是指江蘇北固山。可見,李白的〝碧山〞是青碧秀美,清純凈潔之地的意思。
話說來黃山的碧山和安陸的碧山都是青碧秀美的好山,都極具旅游開發價值,爭來爭去把好端端的《山中問答》也染上銅臭!
其實,李白這首詩把碧山的桃林和山泉的清溪,寫得宛然在目,清幽別致。給我們啟示了一種淡而愈穠,近而愈遠;可為智者道,難與俗人言的意境。語出自然,渾然天成,色艷景幽,情真意遠,韻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這正是李白人格與詩品的神韻寫照。
可見直覺的魅力,就在于拋開某些文化雜質的拖累,還原出詩的天然本性和天真情調。面對這種天然童貞,人們才會感到佛教三寶的〝佛法僧〞。
佛是覺而不迷。
法是正而不邪。
僧是淨而不染。
李白的《山中問答》,單是〝窅然〞二字,便令人對隨流水飄逝的桃花充滿了羨慕、留戀與向往。和〝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的燦爛之美不同,在詩人的眼中,消逝的落花是在流水的護送下悠然回歸仙境,因此文中絲毫看不到傷感與惆悵,花的榮盛與消亡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兩種不同的美卻具有共同之點——即〝天然〞。
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天真開朗的性格和尊崇自然、超然灑脫的心態。在他的筆下:碧山腳下繞巖而過的清清溪水,載著美麗的花瓣悠然遠去,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雖然沒有一處著墨岸邊盛開的桃花,可落花不已證明了桃花的存在嗎?這樣一幅明麗秀美、清新自然、充滿著生機和詩情畫意的畫面,怎不令詩人憧憬和向往,怎不讓詩人視若仙境!
〝碧山〞之中那一片天然、寧靜的〝天地〞,實非世俗、喧囂的〝人間〞所能比,真是:〝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故此才〝笑而不答心自閑〞,一個空山幽谷、流水琮琮、落英繽紛、充滿自然靈性與世無爭的桃源仙境就在這三言兩語間躍然紙上,這就是太白詩的魅力,意境空靈、用詞精辟、風格灑脫、韻味悠長,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出生於當時唐安西大都護府所在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坦境內)。天才橫溢,被譽為謫仙人。其詩想像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快樂和尚家僧、【影音視訊介紹】》
李白 山中答俗人(一).mp4
https://youtu.be/01edhGMEU18
李白 山中答俗人(二).mp4
https://youtu.be/8gntn8aNVmc
下載此插畫矢量圖以下網址: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pJjExtEzDY8y-hCaSCEObslFRbzaDu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