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初九,無妄往,吉。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六三,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九四,可貞,無咎。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
六三,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災也。
——— ——— ———
——— ——— ———
——— ——— ———
——— ———
——— ———
——— ——— ———
無妄卦的意義可從幾個不同面向來說,首先可視為「無望」,意外或絕望的意思。
《史記‧春申君列傳》:「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無望」即不在期望之內而突然發生的事,也就是意料之外、意外的意思。馬融和鄭康成也都作「無望」,但意思比較接近現今之我們說的沒有希望、絕望,這和京房說法也有些類似:「雷起乾宮,人民多疾病。」這或許是「無妄」解釋作「災」的原因。《雜卦》就說:「無妄,災也。」
【虞翻】註(1)則將無妄解釋為「無亡」,不死的意思,並批評漢儒將無妄解釋作無望、旱災,生物皆死,是錯誤的註解。虞翻引《序卦》傳說,如果無妄卦萬物都死了,那麼接下來的大畜卦,有什麼可畜養的?因此可證「無妄」就是「無亡」,萬物不死,所以大畜卦才有物可畜養。
虞翻的說法也可以從《歸藏》易得到印證,《歸藏》世傳本作「母亡」,秦簡作「毋亡」,學者或認為這都是「無妄」之假藉,但佐以虞翻注解來看,「亡」也有可能是本字。
「無亡」(毋亡)除瞭解釋為「不死」,還有「勿逃」的意思。「亡」本義為出逃,引申為死亡的亡。「無亡」則有「無逃」或「不死」之義。
依段玉裁《說文》注,亡的本義為出逃,後來引申為消失不見,以及死亡。古代雙親死孝子不忍心說死,而說雙親出逃去了,這也是篆書的「喪」字寫作「哭亡」的原因,哭的是雙親的出逃。亡字後來又引申為有無的無。因此「毋亡」除了可解釋為不死之外,也可解釋作不出逃,有勸人勇敢面對的意思。此解也很符合該卦的卦義。
自宋明之後,受到理學影響,易學家都把妄解釋為「虛妄」,亂的意思,這也是《說文》所說的「妄,亂也。」無妄即毫無虛妄,行為不亂,動之以天。
帛書本作「無孟」,《說文》孟「長也」,段注:「讀如芒。《爾雅》:孟,勉也。此借孟爲猛。」若解釋作「無猛」,有勸人勿逞匹夫之勇,必需冷靜的意思,也相當符合該卦的卦象和卦義。無妄震在內,有伺機而動,告戒君子需冷靜之意味。
總合以上各種說法,解讀無妄卦經文當以漢儒的「無望」(作意外解)最為允當,其次是虞翻「無亡」(不死)。但《易經》六十四卦卦義原本就是經常有一字多義的用法,「妄」字當然也可如此。在總體卦義的理解上,可以總合以上無妄卦的卦名發展而給與本卦不同面向的意義:無妄是意外、災難的一卦(無望),但就如《尚書》所言「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老天作孽的災難我們有時是可以改變的,面對意外災變能夠冷靜下來(無猛),勇敢面對(勿亡,不逃),動之以天(無虛妄、無亂),就可以重生再來(無亡,不死)。
無妄卦象為動以天(下雷動,外乾天),所以無虛妄。反之,如果動以人,就是虛妄。卦象雷生於天下,乾壯於上,艮山養於中,養生機於天下之義。
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發生意料之外的事,大亨通,利於貞正。若是行為不正會有災禍,不利出門或遠行。
無妄傳統解釋為不虛妄、不亂來。《尚書.太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無妄元亨利貞,是天作孽猶可違,不虛妄,不亂來則可以得亨通而貞定。「其匪正有眚」則是自作孽而無藥可救,若是行為不正則會有災難。
無妄字義原本就有許多面向,可參考卦名的解釋。此處無妄解釋發生意外最佳。《說文》:「妄,亂也。」妄的意思就是亂,就是亂來的意思。無妄,不亂來。
眚,音「節省」的省,災禍的意思。災眚經常放在一起說,災為天災,眚則為人禍。匪正有眚,意指行為不正則會有人禍。
不利有攸往:不宜有所往,不宜有遠往。得此卦不宜出門,出門可能會有災。
初九,無妄往,吉。
《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
發生意料之外的事而前往,吉。
傳統解釋為行為不虛妄,行動一開始就不敢有所妄動,以這種謹慎小心的態度前往則吉。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經文當作「不耕穫,不菑畬,凶」。
不耕田就想收穫,不開墾荒地就想要有熟田可耕重。此告戒人不當有不勞而穫的期望,如此則凶。
《禮記.坊記》孔子引《易》曰:「不耕穫,不菑畬,凶。」鄭注:「言必先種之乃得穫,若先菑乃得畬也,安有無事而取利者乎?」《說文》:「畬,三歲治田也。《易》曰:『不葘畬田』。」段玉裁注說:「易曰:『不葘畬田』,『田』汲古以爲衍而空一字,宋本皆有之,蓋『凶』字之誤,許所據與《坊記》所引同也,《周易》無妄六二爻辭。」
傳統依世傳本經文解釋為:不與人競逐搶先做最前面耕田的事,而只求得參與做最後收穫的事。不貪功與人爭相做最早的墾荒工作,只隨人後去種已開墾好的成熟田地。能夠如此謹慎,知道開荒闢土的艱險,不求創始的功勞,只保守追求穩定的成果,那麼路可以走得又長又遠。另一解釋:不在耕作時想著收穫,不在墾荒時就想著良田。意思為做事不求名利,而只求盡人事,聽天命。
耕,春耕,耕作,是農作的最早階段。穫,收穫,是農作最後的收成。菑,音「資」,第一年才剛開墾之中的田地,也是指「墾荒」的意思。古文菑(葘)通災。此段經文乃以「菑」喻「災」,爻辭斷為「凶」是理所當然。畬,音「魚」,開墾二、三年之後的田地,就是所謂的「熟田」,適合耕作的田。
六三,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災也。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預料之外的災難。有人綁了牛,路過的人順手牽走了,但村人就因此遭災了。
此言有人將牛綁著,可能是綁在樹旁,被剛好路過的人順手牽走,於是引來了村民的一場災難。至於什麼災難?有人認為就是主人遺失了牛。有人認為,因為主人發現牛不見之後告官,而讓無辜的村民遭到拘捕。
這段故事有許多種講法,除了以上歷代注解者較常採用的說法外,以下列舉其他見解。孔穎達:因為沒有依照「不耕獲,不菑畬」的規定擅自去耕田,所以牛被扣留抓走了,主管的官員因此得到了牛,村民損失慘重,可謂一場災難。孔穎達將「繫」解釋作主管扣留抓走牛,而「行人」是「有司」(主管)。高亨:有人家裡發生火災,匆忙間把牛綁在外面,但牛因火災而驚慌逃走,再被行人牽走。所以這是行人的獲得,村人的災難。高亨認為「災」就是火災的意思。
九四,可貞,無咎。
《象》曰:可貞無咎,固有之也。
可以貞定,沒有罪咎。《象》曰:「可貞無咎,固有之也。」意謂自己本來就有了,所以貞定為吉,不需外求。
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死不了的疾病,或意外的疾病,不用吃藥就會痊癒。
依虞翻,此為「無亡之疾」,死不了的病,言病情不嚴重,不用吃藥即可痊癒。
傳統解釋為不知原因的疾病,不要亂吃藥,病情自然會好。《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意外而來的藥,即不知病因的藥,不可以亂嘗試。不要亂吃藥的意思。
喜,痊癒的意思。勿藥有喜,自古易學家全都認為是因為病癒之後而喜,喜做高興解。但高亨認為,喜當解釋作痊癒的意思。如損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兌九四「介疾有喜」。高亨說法為是。
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
《象》曰:無妄之行,窮之災也。
意料之外的行程,有災難,無所利。
無妄行為突然而來的意外之行,這是在計畫之外,因此讓人不知所措。《象》曰:「無妄之行,窮之災也。」窮困而遇到災難。眚,音同「節省」的「省」,人禍。
無攸利,無所利,無遠利。沒有任何好處。既然有災禍,當然就不會有益處。
【虞翻】註(1)
虞翻(146一233)三國吳經學家,字仲翔,會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而好學,有大志。初為太守五郎功曹,孫策起兵,署為功曹,以屢建良策而深受倚重。策死,追隨孫權,為騎都尉,因數犯顏諫爭,觸怒孫權,坐徙丹陽涇縣(今屬安徽),後又徙交州。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精于易學。曾得家傳西漢今文孟氏《易》,而將八卦與天干五行、方位相配合,推論象數。據傳他曾以所作《易注》示于孔融,融覽後稱道:〝乃知東南之美,非徒會稽之竹箭也。〞視虞注為〝觀象雲物,察應寒溫,原其禍福,與神合契,可謂探賾窮通者也〞。(《三國志•吳志•虞翻傳》)虞翻易學,可說是漢易中以象數解易的代表,發揮了荀爽的剛柔升降說,將卦氣說引向卦變說,以卦變說解釋《周易》經傳,從而取代了京房易學和《易卦》中的陰陽災變說。謂卦變即是一卦中的陰陽爻象互易其位,其卦變說,蘊藏著一種理論思維,即以對立面的推移和轉化,特別是以陰陽二爻互易及其地位的轉化為變易的基本法則。主要內容是:(1)將乾坤父母卦變為六子卦;(2)將十二消息卦變為雜卦。依其卦變說,他對《周易》的經傳作了種種解釋,他的卦變說,就占筮體例說,從某一卦引出另一卦,兩卦合在一起,解釋《周易》經傳。卦變說還認為某卦中的兩爻互易便成為另一卦,還以卦變說來推測人事吉凶。解易時除卦變說外,還提出旁通說。所謂〝旁通〞,即一卦轉化為其對立的卦,六爻皆相反,如乾和坤、坎和離、中孚和小過等,即為旁通之卦,並據此解釋《周易》的經傳文。不過,虞翻的講卦變、詰旁通,均是使一卦變為兩卦以上的卦,然後再以互體說,取象說解釋《周易》的經傳文句。取象說也是虞翻易學的重要方面,講互體,也是以物象解易。為貫徹取象說,他還提出了半象說。所謂〝半象說〞,是說取卦象的一半來解釋《周易》的經傳文。半象說是取象說的一種補充。通過其卦變說、旁通說、互休說、取象說、半象說,虞翻易學將漢易引向了極其複雜的解易之路。後世將鄭玄、荀爽、虞翻並稱為《易》學三家。著有《易注》九卷,已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曾採錄,清黃奭《漢學堂叢書》、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亦有輯錄,清惠棟《易漢學》、皮錫瑞《易經通論•論鄭、荀、虞三家之義》對虞《易》說均有所闡發。清張惠言輯有《周易虞氏義》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言》二卷、《虞氏易學》二卷,清紀磊撰有《虞氏易義補注》二卷,清李銳撰有《周易虞氏略例》一卷。
《快樂和尚家僧、【影音視訊介紹】》
己亥一九五九年(上) .mp4
https://tv.cctv.com/2010/03/19/VIDE1355585698649694.shtml
己亥一九五九年(下) .mp4
https://tv.cctv.com/2010/03/19/VIDE1355585691333595.shtml
講個故事給您們知道,己亥一九五九年來了一位皇姑,姑爺花名牛津腔(因為他牛津大學畢業),從此以後指鹿為馬,是非黑白顛倒,女尊男卑!黑道變白道,妳們猜會如何呢?【詭異篇故事】快動筆。
《快樂和尚家僧、【天雷無妄】》
天機不可洩,雷電交煙燒。
無為無不治,富貴樂今宵。
《【禪話溫馨輕私語】、【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不推崇賢人,人們就不會爭相表現賢能;不貪愛難得的東西,人們就不會去盜竊這些東西;不炫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人們的心就不會迷亂。因此,聖人治世的原則是:清空人們的心機,填飽人們的肚子,削弱人們的野心,增強的人們的體魄,使人們處於沒有智巧、沒有貪欲的狀態。這樣,那些有才智的野心家就沒有機會煸動民眾生事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辦事,天下自然治理得很好。
星期一 2018年十二月24日 下午 09:53:04
※聖誕節翌日發現這兩天文件和圖檔被鎖,才知有盜竊匪光顧我!最終電腦系統倒下!花了幾天才跟進,本人謹此聲明,慎防騙徒訛詞行騙,歲晚多盜賊,小心門戶和扒手!因原始檔案已經失去,所以更新另一幅矢量圖檔。
2019年01月02日下午 04: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