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2024‎年‎01‎月‎12‎日下午 10:07:48    車如流水馬如龍


























《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


夜宴安樂公主新宅

唐代:蘇頲


車如流水馬如龍,仙史高台十二重。

天上初移衡漢匹,可憐歌舞夜相從。


憶江南、多少恨

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鷓鴣天、畫轂雕鞍狹路逢

宋代:宋祁【宋子京】


畫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金作屋,玉為籠,車如流水馬如龍。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


註解:車水馬龍

典  源 《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

建初元年,〔帝〕欲封爵諸舅,太后不聽。明年夏,大旱,言事者以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因此上奏,宜依舊典。太后詔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時黃霧四塞,不聞澍雨之應。又田蚡、竇嬰,寵貴橫恣,傾覆之禍,為世所傳。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樞機之位。諸子之封,裁令半楚、淮陽諸國,常謂『我子不當與先帝子等』。今有司奈何欲以馬氏比陰氏乎!吾為天下母,而身服大練,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無香薰之飾者,欲身率下也。以為外親見之,當傷心自敕,但笑言太后素好儉。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倉頭衣綠,領袖正白,顧視御者,不及遠矣。故不加譴怒,但絕歲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而猶懈怠,無憂國忘家之慮。知臣莫若君,況親屬乎?吾豈可上負先帝之旨,下虧先人之德,重襲西京敗亡之禍哉!」固不許。


白話解釋:

馬后,是後漢初期的名將馬援的女兒。漢明帝時,入宮為“妃”,後來升格為“后”,所以稱為“馬后”。到明帝的兒子章帝繼任皇位,「馬后」就又稱「馬太后」了。


漢章帝並不是馬后的親生兒子,但對她非常尊重,因此要給馬家的幾個舅舅分封官爵。一些專愛見風使舵的臣子,乘機吹捧、慫恿,可是馬后卻堅決不同意。


她說:「凡是討好取寵的人,都有他們圖謀私利的目的。我前次回家,看到幾個舅舅都闊綽得很,拜候請安的客人,來來往往,“ 車如流水,馬如遊龍”,熱鬧極了。還看到他們家的傭人,都穿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的,我的馬車夫比他們差了。我當時竭力控制自己,沒有責備,也沒有生氣,不過從此就不再給他們生活補助了,讓他們自己醒悟改過。如果再給他們分封官爵,那怎麼行呢?”


讀後記:

  馬后無所出,上由皇帝下至宦官,都尊敬得心悅誠服,立己立仁之德威,不施予至親金銀財帛,榮華富貴是各自勤奮得來。

  名利如夢幻泡影,五法之財、色、名、食、睡等欲望均為假相!使我們清淨的智慧心蒙塵。所以禪修者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心中有魔,要用智慧劍一劈兩斷;心中對佛的形相、觀念及任何牽掛執著都要去除,才能寧靜,才是智慧。「法」是方法、觀念或是門徑、道路。如果我們被佛經中所說的道理方法所佔有,老是在用法,那就死在法裡邊,不能從法得自在。

  以世間來說,種種學問和技術是跳板或媒介,不要把這些當成不變的、永遠的真理,否則也是個麻煩,使人不得進步。對自己的所知所見不要固守不變,把它當塵看待吧!

  視窗 95 版本己是三十年前開發出來,今天已經成為塵土,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不再執著而自我釋放得自在。《金剛經》中講過一個比喻:「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筏,是指佛法,就好比過河用的竹筏,到了對岸,一定要離開竹筏才能上岸。學佛也要捨舟登岸,擺下一切所賴以超脫生死的工具,亦即理論、觀念和方法,才能真正解脫。有人認為一切皆可放棄,唯獨真理不能放棄。但就禪法而言,不論是執著真理或非真理、迷真理或被真理所迷,都不得解脫。


《孰真孰假》

【宋子京】抄襲前人!?

【李商隱】這首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抄襲李商隱另一句「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明德、【馬皇后】「車如流水馬如龍。」

孰真孰假?但皇帝把這宮娥嫁給宋子京!到今天大眾已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也就是魔,這時魔幻變成佛,真也就是假的!這時假幻變成真的!終結時佛幻回佛,魔幻回魔,今天大眾還在猜孰真孰假?


‎星期五 ‎2024年‎一月‎12日    下午 10:15:03



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樂和】、【2024年甲辰年春牛圖】、【推背圖】》


春牛身高四尺長八尺,尾長一尺二寸,頭青身黃腹紅,角、耳、尾黃,脛黃,蹄青,尾左繳,口開,籠頭索用青色絲繩、拘子用桑柘木,踏板縣門左扇。

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面如童子像,鞭杖用柳枝長二尺四寸,五色絲結,青衣白腰帶,平梳兩髻在耳後,罨耳用左手提,行纏鞋褲俱全右,行纏縣於腰,芒神早忙立於牛前左邊。

2024年春牛圖詩:

年值甲辰運豐享,風和甘露及時行。
無如龍少難兼顧,致令十地九不耕。
稻麥吳邦悲罕熟,蟲桑魯地喜敷榮。
三冬猶幸霜雪足,早兆來秋可滿盈。

2024年地母經預言原文
詩曰:
太歲甲辰年,稻麻一半空。
春夏遭淹沒,秋冬流不通。
魯地桑葉好,吳邦穀不豐。
桑棄末後貴,相賀好天蟲。
估賣價例貴,雪凍在三冬。
卜曰:
龍頭屬甲辰,高低共五分。
豆麥無成實,六畜亦遭迍。
更看冬至後,霜雪落紛紛。

第四十一象 甲辰年












《推背圖》第四十一象及《易卦》「水山蹇」卦象

讖曰

天地晦盲 草木蕃殖
陰陽反背 上土下日

頌曰

帽兒須戴血無頭
手弄乾坤何日休
九十九年成大錯
稱王只合在秦州


金聖歎:

「此象一武士握兵權,致肇地覆天翻之禍,或一白姓者平之。」

註解:
「蹇」
六十四卦之一。艮(☶)下坎(☵)上。表身處困境時,應修身養德,以度難關。
漢語拼音:jiǎn

憶江南、多少恨
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樂和、了無塵
了無塵,今辰覺悟終。五欲六塵全假象,才華橫溢穿梭往。暴雨化驕陽。

樂和、讓我消失
既然不懂得哭笑,送著背影讓我消。
不了了之了無塵,不再牽掛沒心焦。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是指有形相,不究竟的事相。此相非真,但一般人卻被此假相所迷,不能辨別真假,乃背覺合塵,認賊作子。

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
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


更正:不正確政治評論。

[稱王只合在秦州 ]( 別道聽塗說,[秦州]文獻是指西安 )。

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周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周幽王在驪山下被犬戎殺死。秦襄公率兵救援,立有戰功。周幽王死後,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到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嘉獎秦襄公之功,封其為諸侯,賜以岐以西之地,並向秦襄公承諾說:
「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星期四 ‎2024年‎一月‎11日    下午 09:01:00

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稻草人

搖頭擺扇走不動,
草腦窺察是啞僮。
詩人畫客繾綣妙,
午夜卿醉我寂濛。

如此這般年月日,
往來無數剩我一。
地老天荒情不泯,
不懂哭笑人隱逸。

心有不逮旁觀者,
稻草人唯自怨遮。
逢凶化吉祈福願,
俗世曙光佛法僧。

快樂和尚 題
癸卯年十二月初一日

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0.28-1988.2.16)原名葉紹鈞,生於江蘇蘇州。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和社會運動家。1912年中學畢業後,因家境清貧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五四運動前參加了李大釗、魯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我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他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出版了中國最早一部童話集《稻草人》以及小說集《隔膜》、《火災》等。

《稻草人》是葉聖陶1922年發表的中國現代童話。透過一個富有同情心而又無能為力的稻草人的所見所思,真實地描寫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農村風雨飄搖的人間百態,展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苦難。該作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為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之一。 

葉聖陶-童話評價:這童話似是給父母先看,再把故事內容來啟發小孩如何面對!一百年前中國社會實在以「慘絕人寰」來形容,父母應好好解釋給孩子們,全中國人民已經合力解救中國一百年,今天還在合力解救中!且看看政府已經扶起了《稻草人》(即老弱病殘、孤兒寡婦抱嬰等弱勢社群)。 

故事說明:這是一篇關於故事的名字是《童話故事:稻草人》- 葉聖陶-童話-鯽魚的故事。

‎‎星期四 ‎2024年‎一月‎11日    下午 02: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