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禪隱者】、【2022年壬寅年春牛圖】》
春牛身高四尺長八尺,尾長一尺二寸,頭黑身青腹白,角、耳、尾黃,脛黑,蹄紅,尾左繳,口開,籠頭索青色苧繩拘子用桑柘木,踏板縣門左扇。
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面如老人像,鞭杖用柳枝長二尺四寸,五色苧結,黃衣青腰帶,平梳兩髻右在耳前,左在耳後,罨耳全戴,揭起左邊,行纏鞋褲俱無,芒神忙與牛並立牛左邊。
第三十九象 壬寅 巽下兌上 頤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春到神州】2022、【壬寅年九宮飛星圖、壬寅虎年推背圖啟示】》
請撥冗光臨《禪隱者、【2022年卦象預測解析、壬寅虎年推背圖啟示】》星期一 2021年九月13日 下午 06:09:34
請撥冗光臨《春到神州、【2022年卦象預測解析、壬寅虎年推背圖啟示】》
星期四 2021年九月16日 下午 08:01:38
http://cheerfulhomemonk-chinese-calture.blogspot.com/2021/09/2022.html
請撥冗光臨《春到神州、【2022壬寅年九宮飛星圖】
星期日 2021年九月19日 凌晨 03:16:04
http://cheerfulhomemonk-chinese-calture.blogspot.com/2021/09/2022_18.html
觜宿的故事
觜宿與觜觿
二十八宿之一的觜宿,由依靠很近的三顆星組成,呈三角形,其西方名稱分別為獵戶座λ、φ1和φ2。觜宿三星中,最亮的是位於北面的那一顆星,為3.53等星,南面兩星則稍暗,只有3等左右。總體而言,因南方有兩顆璀璨奪目的〝白虎左右肩〞——參宿四(0.58等)和五(1.64等),觜宿三星並不十分顯眼。古人為何選取這不顯眼的三星以代表一個天區,目前並無圓滿統一的答案,但瞭解觜宿的各種相關情況,或許可以有助於我們作進一步的猜想和解答。
第一個問題是觜宿中〝觜〞字的讀音。觜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zuǐ,通嘴字,很多人也因觜字是嘴的右半邊會誤讀成此音。但在觜宿的觜應讀其另外一個音zī。唐代張守節為《史記·天官書》中的觜宿注音:〝觜,子思反。〞反就是反切,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注音方法:取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聲調,拼合起來形成字音。子思反,就是取子字的聲母(z)和思字的韻母(i)及其聲調(陰平聲),所以在這裡觜就是讀zī音。
那〝觜〞是指什麼呢?也有兩種解釋。《說文》的第一個解釋是貓頭鷹頭上像角一樣的羽毛,第二個解釋是觜觿(xī)的簡稱。早期的觜宿即稱為觜觿(如《史記·天官書》)或觜巂(如《呂氏春秋》),故筆者認為後一種解釋較貼近觜宿的原意,而所謂觜觿,就是一種大龜。
我們知道,星宿的命名會借用上古民族的圖騰,而龜就是夏族的圖騰之一。《國語·晉語八》記載,禹的父親鯀違抗舜帝的命令,舜帝在羽山把鯀殺死,鯀便化為〝黃能〞,潛入羽淵。一些書如《爾雅》、《史記正義》說,黃能的能字下應有三點(亦有作〝熊〞的),意為三足龜。鯀是夏禹的父親,而禹又得到神龜所呈獻的洛書(又稱龜書)而有天下。這些當然是神話傳說,但足以說明夏民族以龜為圖騰的反映,因而北方七宿為玄武龜蛇之象。
觜觿既然是一種大龜,那麼觜宿跟夏民族的神龜崇拜是否相關呢?根據《史記》中的分野,觜宿、參宿屬益州,即今天的四川。《晉書·天文志》更進一步指出:〝廣漢入觜一度,越巂入觜三度。〞其中,越巂即今天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巧得很,越巂跟觜巂都有相同的〝巂〞字,〝越〞字則表示這一帶曾是百越族中的一支。陳久金先生上世紀80年代就研究指出,彝族還在使用的十月太陽曆與《夏小正》中記載的曆法同源。種種蛛絲馬跡似乎形成這樣一種指向:觜宿來源於夏民族的龜崇拜。
狹窄的觜宿與觜、參顛倒
按照中國古代的天文家傳統,他們會在二十八宿的每一宿中選擇一顆星作為〝距星〞,從通過此星的赤經線數起,至下一宿距星的赤經差即為該宿的赤道宿度,或稱為〝距度〞,二十八宿圍成一周天的總距度為325.25度(不同於現在通用的圓周360°,但可作等比例換算)。距度反映的是每一宿所代表天區的闊狹程度,而觜宿天區則是二十八宿天區中最狹窄的一個,這也表示觜宿距星與參宿距星的赤經差是二十八宿相鄰兩宿距星中最小。據宋代的文獻記載,觜宿和參宿距星分別為獵戶座φ1(觜西南星)和δ(參中間三星之西第一星)。筆者利用天圖(Skymap)軟體,算得西元1000年時以上兩星的赤經差為13' 49.2'',所以當時觜宿的距度僅為0.233度。
自西漢至元代官方修訂的曆法中,觜宿距度最多不過2度,最小為0.05度。距度之所以有所變化,乃是由於歲差的原因,使得觜宿天區不斷變窄,而使參宿天區不斷變寬。但古人對歲差現象缺乏理解,往往把觜宿距度變化的原因歸之於歷代選用不同的距星。而更為〝嚴重〞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觜宿的距度會慢慢地減為0。經筆者計算,在西元1251年,觜宿距星赤經尚在參宿距星之前一點點,但到了下一年,觜宿距星就移到參宿距星後面了。這就相當於觜宿和參宿的位置調換了,但因為變化極其微小,當時的天文觀測儀器又存在一定誤差,所以並沒有人發現這一現象。
到了十七世紀,歐洲天主教耶穌會陸續派人員來到中國傳教。其中精通天文學的傳教士如鄧玉函(Johann Schreck,1576~1630)、湯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等人,更協助當時的高級官員徐光啟等改革曆法,其成果即為《崇禎曆書》。在《崇禎曆書》中,恒星首次採用數位命名,並以各宿的第一星為距星,而觜宿一亦從傳統的獵戶座φ1改為較亮的獵戶座λ。但觜宿不論以哪一顆星為距星,也改變不了參前觜後的事實。當時的主管官員也報告了這一觀測結果,向皇帝說明觜宿距星已經〝侵入參宿二十四分〞。需要說明的是,此時已用西法,分周天為360度,1度為60分。
《崇禎曆書》還沒來得及頒行,明朝就滅亡了,清朝政府便將此曆書改為名為《新法算書》頒行天下,參前觜後也成為了官定的順序。但這樣一來,卻引起了傳統保守人士的反對。據黃一農先生的研究,這些反對的聲音主要基於算命術和擇吉術。原來,古代術數家曾把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及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按順序與與木、金、土、日、月、水、火等七政相配,迴圈不斷。每宿又各配一靈禽,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十二生肖,如角木蛟、亢金龍等等。觜宿對應火,靈禽為猴,故稱觜火猴;而參宿對應水,靈禽為猿,稱為參水猴。在傳統的曆書中,每日都會依次配上二十八宿以斷定該日行事的吉凶,觜、參顛倒將會在整體上顛覆整個體系,從而造成混亂。此事一直至乾隆朝修《儀象考成》時方得到解決:取參中間三星之星第一星即獵戶座ζ為距星,觜宿一仍為獵戶座λ。這樣一來,天空中的實際星象與傳統的觜前參後順序又再相互一致。
觜:白虎之頭
並不明亮的觜宿能成為二十八宿之一已經令人困惑,而其狹窄且不斷縮小的赤道距度竟也惹出如此之大的麻煩。事實上,早期的天文星占家並不把觜宿孤立起來,而是把觜宿和參宿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史記·天官書》說,參為白虎,觜觿為虎首。可見參和觜原是一個整體,觜是白虎的頭。參宿的中間三星是三大將,北方兩星是左、右將軍,南方兩星則分別是後將軍、偏將軍。《晉書·天文志》又說:〝觜觿三星,為三軍之候,行軍之藏府,主葆旅、收斂萬物。〞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觜宿的星占意義就在於此。觜宿、參宿共同組成了與戰爭相關的白虎形象,成為西方七宿的代表。
星期一 2021年十二月6日 下午 07:06:59
訂閱:
文章 (Atom)